KO情緒病︱「腦朋友」失控恐生情緒病 中醫揭鬱症7大表現推介茶療放鬆心情
撰文: 張沛
發布時間: 2024/09/03 18:26
都市人壓力大,若經常情緒失控、失眠無胃口,小心是「鬱症」發病。註冊中醫師麥俊堅指出,情緒的起伏影響五臟健康,例如生氣時易頭痛、恐懼時易腹瀉尿頻等;若情緒抑鬱,則可能引起「鬱症」,主要有7種表現。醫師推介3類藥方、1款茶療及按摩,幫助大家放鬆心情,解開鬱結,清理因各種情緒帶來的不適症狀。
最新影片:
醫師引述《內經》:「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」。傳統中醫認為,情緒是五臟精氣所生的結果,五臟對應五種情緒;相對地,情緒的起伏影響五臟的健康,包括:
- 喜 - 心臟
- 憂 - 肺
- 怒 - 肝
- 恐懼 - 腎
- 思慮 - 脾
《內經》指出:「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……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」。生氣時候容易頭痛、開心時候則身體放鬆,生活節奏不急不慢、悲傷時候則氣喘氣不足、恐懼時候則容易腹瀉尿頻、驚嚇時候惶恐失措等。
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不重在攻補,而在乎用苦泄熱,而不損胃;用辛理氣,而不破氣;用滑潤濡燥澀,而不滋膩氣機」。現代中醫通常將因情緒抑鬱引起的身心疾病統稱為「鬱症」,發病機制是身體陽氣不通、鬱滯不行,主要表現為:
- 心情抑鬱
- 情緒不寧
- 易怒易哭
- 胸肋脹痛
- 咽喉有異物感
- 失眠
- 胃口不佳等
而中醫治療強調「移情易性」,即是「轉移」注意力,不能只是注意負面的情緒;長遠地改變「性格」,或者對事物的看法。配合中藥和針灸治療,處理由情緒衍生的身體症狀。
KO情緒病︱3類藥方
第一,用藥時需要使用具有辛味的行氣的藥物,如:陳皮、紫蘇、砂仁、檳榔等;
第二,需要注意有無「氣鬱化火」的情況,例如頭痛、口乾、唇舌生瘡、失眠等「熱氣」的症狀,用藥時適量加入清熱的中藥,如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;
第三,至於長期虛火灼傷身體津液,身體陰虛則需要加入甘味質潤的滋陰之品,如:生地、黃精、大棗等。
三類中藥不宜過量、或長期使用,需要隨時根據症狀改變而調整配方。身體情況因人而異,個別情況需要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KO情緒病︱茶療按摩助放鬆心情
以下茶療及按摩手法,推介給有情緒不寧的讀者:
內容獲「腱活堂」授權轉載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